忘了從啾啾多大開始,每當她喝完奶,在吐掉之前,總習慣先用力把嘴巴咬緊,然後才吐出來。



沒長牙前,
這種用力咬緊,頂多有點不舒服,還不至於有疼痛感,所以我一直未加理會,
但5M5D開始長第一顆牙後,咬緊就伴隨著些微的疼痛感了,
到5M13D第二顆牙也冒出來後,這一咬緊的疼痛感,開始非同小可。

於是,我比照金牌經驗,
當啾啾咬住ㄋㄟ時,我就用手指輕彈她臉頰靠近嘴巴的地方,並告訴她「不可以」。

接著,
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。

啾啾放開之後,居然抬頭望著我笑?
並且回過頭再咬一口。
我再彈她,她就再對著我笑,
然後就再咬一口。
無限循環。



媽媽大驚失色,金牌從來不會這樣,(金牌真是個受教的孩子啊....T___T)
我這才懂了為何常常從別的媽媽口中聽到:
「他根本不怕我,我處罰他,他還對我笑。」
「我數123,他接456。」
這種話。

說老實話,
看到躺在妳懷裡的小丫頭,望著妳瞇瞇眼對妳笑時,
真的讓人的「疼痛感覺」融化在「甜蜜感覺」之中,
我也變成了上述那種媽媽,
對著老公和老媽訴說著啾啾是個皮蛋,我處罰她她還對我笑這種話。

但是,
人對疼痛的忍耐,還是有個限度的。

就在啾啾5M23D這一晚,
當快喝完時,她又開始跟我玩起她咬我我彈她,我彈她她就笑,並且回頭再咬我一口的遊戲時,
我的疼痛感,終於大過了我的甜蜜感。

「等一下我一定要讓妳知道這是不對的,絕對不允許妳再笑了。」
我下了這個決心。

然後,我顫抖的將ㄋㄟ送進啾啾口中,
啾啾果不其然再度用力的咬了我一口。

「不可以咬媽媽!」
這次我彈她嘴唇的力度大了,且伴隨著很嚴厲的表情與大聲的聲調。

啾啾愣了,果然沒有再對我笑,
但這小妞!下一步居然是回過頭又咬一口!
再度測試!

媽媽再次用力且嚴厲的制止她,(幾乎像我在罵學生的語調了........Orz)
啾啾抬頭望著我,然後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哇哇大哭。



雖然知道她喝飽了,
但為了要確實的讓她清楚這是怎麼回事,就必須要反覆加強她的記憶與經驗,
媽媽再度顫抖的將ㄋㄟ送進她口中,她果然還是用力咬下去。

「不可以咬媽媽!喝飽了就吐掉!不准咬!」

我再度處罰她。
「哇哇哇哇哇哇哇哇!」
她再度哇哇大哭。

我再送ㄋㄟ,她再咬,
我再處罰,她再哭。

我們母女倆就這樣重複了無數次,
一直到我將ㄋㄟ送進啾啾口中,啾啾不敢再咬直接吐出來,
重複幾次都成功之後,我們才終於下課。

這一晚,我的ㄋㄟㄋㄟ痛死了,
但,還是有收穫的。

啥?
妳以為從這一晚以後,啾啾就不再咬我了?
天底下最好有這麼讚的事。

我的收穫是:
從這一天起,每當啾啾咬我被我彈時,她再也不會笑了,
她終於了解這不該是件好玩的事情。


頭幾天,彈了就哭,
過幾天,彈了就趕快放開,
再過幾天,才真的不再咬了。



只養過金牌時,
我真的不能理解哪有大人處罰小孩也沒用這種道理?

養到啾啾,
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有這麼.........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小孩。

但,
「講他他也不聽、處罰他也沒用」這種事情,不論你養到哪種小孩,
我覺得都不應該讓它發生才對。

身為大人,
你理當有「能力」讓他順服並聽命於你,
你理當有「決心」讓他順服並聽命於你。


如果一個做錯事的學生,被老師責罰了卻依然嘻皮笑臉,
只有兩種可能:
一、這個學生品行很有問題。
二、這個老師能力很有問題。

這兩種可能套到親子關係上,都不是好結果。

記得剛踏進學校教書時,
因為年輕又沒經驗,真的是管不住、也管不動學生,
先不要談論我自己的挫折感,
學生根本沒有辦法認真學到東西。

直到我遇到了一個好的榜樣,
認真的向她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能引導學生的老師,
我第一個從她身上學習的:就是如何有效的管理你的學生
這一步做到了,才能更進一步去講求要教給學生什麼東西。

從此之後,
我在教學上遇到的挫折感就越來越少了,
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多了。

親子關係也應該是這樣才對。

身為一個老師,
我立志要走在學生的前面,讓他跟著我的步伐,做對的事,
我不該走在學生旁邊,跟他當朋友,
更不該走在學生後面,莫可奈何的看他到處亂跑,然後說我沒辦法。

身為一個母親,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
我理當也要走在孩子的前面,引導他的每一步,教他做對的事。
不要走在旁邊,(註)
更不要走在後面(但孩子長大成人你就該走到後面去了)。


讓孩子跟著你走。
你該教會他的,用盡一切方法都要教會他,
只要你說不可以,他就該知道是真的「不可以」,
不要允許你說你的,他做他的這種事發生。

你試過了,行不通?
那就換方法,換到行得通為止。

不怕沒有方法,
只怕妳沒有決心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(註)
我個人認為,父母不需要和孩子像朋友,
最起碼,保守的說,在孩子念國中之前都不需要。

就像婆婆永遠不可能像對自己女兒般的對待媳婦,
就像老師永遠不可能像對自己朋友般的對待學生,
每個人持守自己的角色與界線,
才能各自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,也才能讓自己的角色使他人獲益。


至於孩子上了國中之後,心智年齡漸漸成熟,
如果他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已經被建立得很健康,
且已經很有處事的能力,不再需要被不停地引導,
這時再來走在孩子的旁邊,從引導者變為同伴。

不要擔心太遲。
先將他引導好,後他才能懂得珍惜並看重妳的同伴。

而且,殘酷的說,
扮演朋友的角色,妳永遠不可能扮演的像他的朋友一樣的好。
與其扮演一個不三不四的朋友,
不如認真扮演他生命中只有妳才能扮演的帶頭父母。

不要怕要求妳的孩子,不要怕孩子不喜歡妳,不要怕衝突,不需去討好他,
因為妳所能為他付出的一切與愛,也是朋友們辦不到的,
那才是孩子生命中最需要、珍貴的且無可替代的角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ng08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